多年前,我看到了一则新闻报道。内容讲述了一位患有老年痴呆症的老人,他误将一位姑娘掉落的山竹当成了手榴弹。当时他毫不犹豫地飞扑过去,试图保护身边的每个人。直到大爷的老伴儿解释清楚后,人们才知道牛牛配,这位老人曾是战争中的一名老兵。那一幕深深打动了许多网友,尽管这位老人因病失去了大部分记忆,但身体的本能依然促使他作出保护他人安全的行为。即使时间过去了很久,再次回想这段故事,依旧会让人感动不已。
然而,这个偶然的事件也让我对另一个特殊群体有了更多的了解。1950年10月19日晚,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彭老总的带领下进入朝鲜参战。仅仅六天后,40军118师便在朝鲜温井西北的两水洞地区歼灭了南朝鲜军第6师一部。温井战斗是志愿军入朝后的首场战斗,第二年,党中央决定将这一天定为抗美援朝纪念日。从战争爆发的那一刻起,伤亡便不可避免,同时也诞生了一批不同于常人的伤员。虽然这些士兵身上没有明显的创伤,却展现出与常人迥异的行为特征。经过诊断,他们被确认为患上了精神类疾病。
当时,对于这种“战后创伤应激”(即PTSD)的科学定义尚未形成,因此,针对这批患有精神疾病的志愿军老兵的治疗也只能依赖一些传统的方法。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国内对这种病症的研究仍处于初期阶段,但国家和组织对这些特殊群体的关注和关怀从未停止。
在《抗美援朝战争卫生工作总结》一书中,专门提到了志愿军精神疾病患者的救治情况。其实,由于干预措施及时,志愿军精神类疾病的发病率远低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军队的水平。然而,在志愿军中,神经衰弱的病例占据了很大的比例。这是因为战时环境恶劣,士兵们难以得到良好的休息,精神压力过大,导致了高发病率。报告中还特别提到,尽管神经衰弱占了最大的比例,但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比例也不容忽视,尤其是有一部分患者,明显是为了逃避战斗而装病。
展开剩余71%1950年12月,首批志愿军伤员共计800余人从前线转移到浙江绍兴诸暨接受治疗。除了冻伤、肺结核等身体伤病外,这批伤员中还包括精神疾病患者。由于这些患者数量不断增加,前线的野战医院已无法容纳,所以在1951年,上级指示将志愿军精神类患者转移至各地医院进行治疗。1951年6月,华东军政委员会决定在浙江省建立一所专门治疗精神病的医院,并由第一疗养院负责筹建。这可以视为针对志愿军精神类疾病患者的首家专业精神病院。
1952年,南京精神病防治院派出医疗队,专门前往长春为志愿军老兵治疗精神疾病。南京医疗队是全国唯一专门成立的精神病治疗队。尽管当时国内对精神病治疗已有初步经验,但在战场上产生的创伤性精神疾病依然需要全新的治疗方式。由于经验有限,治疗方法也相对简单,主要通过电休克疗法和胰岛素注射两种方式来缓解病症。尽管这些治疗方法并不先进,但在那个年代,这些志愿军老兵能获得及时的治疗牛牛配,已经非常难能可贵。
我们今天所熟知的“PTSD”,大多数与80年代后的美军战后应激障碍有关,如“海湾战争综合征”或“越南战争综合征”。然而,志愿军的“战后应激障碍”症状表现更为复杂,除了长期面对激烈战斗的创伤外,还有许多特殊情况。例如,有些士兵在战争中受伤,特别是头部受伤后,导致精神疾病的发生;还有的士兵在被敌军俘虏时,遭受了精神和身体上的双重折磨。尽管这些病症看似相似,但不同的病因和经历使得每一位志愿军老兵的症状各不相同。
有一个名叫马玉堂的志愿军战士,他原本在后勤工作,但被抽调到前线。也许是由于缺乏实战经验,他很快产生了强烈的恐战情绪。在一次高地阻击战中,马玉堂因害怕敌军的猛烈炮火,躲进了防空洞。当副排长强行将他拖出来时,他的情绪便开始崩溃,逐渐产生了厌战情绪。开始时,组织并未重视他的症状,导致他日渐恶化,最终甚至开始绝食,并尝试自杀。直到1955年,马玉堂的“精神分裂症”才得到了确认,他最终退役并被送往湖州三院长期休养。
对于志愿军战士而言,尽管他们勇敢无畏,但他们也是普通人,难免有恐惧。与马玉堂不同,另一类精神病患者的症状则更加极端。比如,有些志愿军老兵在退伍后,精神始终无法从战场上解脱出来。像那个将山竹误认为手榴弹的老兵,精神思维依然停留在战时阶段。许多这样的病患,即使已经回到了平民生活中,仍会出现如高声吼叫、喊“冲锋”或“杀敌”等行为。曾在河北沙岭子康复医院工作的李文茂回忆,曾见过许多志愿军精神病患者,他们中许多人极其不配合治疗,甚至会与其他病人发生冲突,甚至攻击医护人员。
除此之外,还有一类志愿军老兵,他们曾在战俘营中度过了痛苦的岁月。战俘营内,敌军不仅折磨他们的身体,还通过精神上的折磨,迫使他们承认“反共”或“抗俄”的罪名。许多志愿军老兵经历了这样的精神创伤,战争结束后,他们回国时还要面临多轮审查,这给他们的精神带来了巨大的打击。有些人甚至产生了“与其背负耻辱回国,不如死在战场上”的念头。洪朝林就是这样一位精神创伤深重的志愿军老兵,曾在战争中遭遇过俘虏的折磨,回国后长期承受精神疾病的困扰,最终去世。
根据统计数据,在1953年朝鲜战争停战时,约有三百万志愿军参与了战斗,其中20万伤残。虽然精神疾病的发病率较低,但仍有约1000人患有严重的精神创伤。虽然治疗条件有限,且采取的治疗手段非常简单,但国家对这些老兵的关怀并没有停止。许多人经过治疗后康复,重新回到了正常生活。但也有一些老兵终其一生未能摆脱精神疾病的阴影,最终被遗忘在医院里。
在浙江省第一康复医院,曾收治过417名志愿军精神病员,大部分患者年龄在20岁左右。虽然有一些病员康复出院,但也有146人最终未能康复,终老在医院。这些老兵的大部分家属早已失联,病逝后的遗体和骨灰长期无人照料,医院的资料也因为年久失修而逐渐损坏。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这群特殊的志愿军老兵。尽管我国对于这些老兵的关怀和照料远超其他国家,但他们的遭遇仍让人心生惋惜。这些曾为国家捐躯的英雄,最终却只能在医院的角落里默默无闻牛牛配,渐渐被人遗忘。
发布于:天津市胜亿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